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指人們面對等量的獲利與損失時,會覺得損失帶來的難受大於獲利帶來的開心,所以人們傾向避開會造成損失的情況。
舉個例子:
有一個賭博遊戲,贏了你可以得到1萬元,輸了你要付出1萬元,你會願意玩這個賭博遊戲嗎?
我想大部分的人是不會的,因為比起1萬元的獲利,我們更害怕1萬元的損失。甚至有研究指出,損失帶來的感受是獲利感受的2倍以上。
在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versky 兩人發表的論文中,透過以下兩項實驗觀察到了人們內心的趨避現象
實驗1:被實驗團體最初持有1000元的現金。並在此基礎上做出選擇。
A.有50%的機率持有的現金將增加為2000元。
B.有100%的機率持有的現金將增加為1500元。
此實驗中,16%的人選擇了A,84%的人選擇了B。
實驗2:同個實驗團體最初持有2000元的現金。並在此基礎上做出選擇。
C.有50%的機率損失1000元現金
D.有100%的機率損失500元現金
此實驗中, 69%的人選擇了C,31%的人選擇了D。
透過這兩項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都是獲利的情況下,人們傾向於風險更低的選擇;在都是損失的情況下,人們傾向於風險更高的選擇。表示了人們是多麼厭惡損失,寧願賭一把掙扎一下,也不想乾脆的承認損失。
從投資看損失規避
損失規避也經常是投資人會有的心理偏誤,我們常聽到說誰的哪支股票被套牢,就是因為投資人會有不想承認虧損的心理。安慰自己說放著等它漲回來,但股價可能一瀉千里,且不知道何時能漲回來。不知道你是否也經歷過?
只要沒有賣出認列虧損,我們都只會認為是帳面上的損益數字罷了,這樣想我們通常就會覺得安心。但這麼做最後的結果可能損失的比我們所想的更多。這是蠻常見的損失規避例子,或者是聽到市場上某些消息說要跌了、要崩盤了,害怕會虧損而提早出場。但事實上是市場可能沒有發生他所想的崩跌,而是更往上走。
只要沒有賣出認列虧損,我們都只會認為是帳面上的損益數字罷了,這樣想我們通常就會覺得安心。但這麼做最後的結果可能損失的比我們所想的更多。這是蠻常見的損失規避例子,或者是聽到市場上某些消息說要跌了、要崩盤了,害怕會虧損而提早出場。但事實上是市場可能沒有發生他所想的崩跌,而是更往上走。
對於損失規避的建議
看到這邊有沒有覺得跟之前介紹過的沉沒成本很像呢?(沒看過的去看一遍XDD)我覺得差異在於損失規避主要是面對預期可能發生的損益做出的決策;沉沒成本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做出決策。共同點都是來自對損失的憎惡。
由於損失規避是對於預期的報酬損失做出的決策,若對於損失過度害怕而不想承擔任何風險,可能比較適合定存、儲蓄險之類的方法。要知道,想要追求較高的報酬,勢必得承擔相應的風險。損失是可能無法避免的狀況,但我們可以盡量把風險控制在我們可以接受的程度。如何在自己可承受的風險範圍內追求理想的報酬,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